山东:新一批遗存再证老区红色岁月
山东:新一批遗存再证老区红色岁月
山东:新一批遗存再证老区红色岁月
滨州市“四普”工作队新发现(fāxiàn)的一处油田遗址——通五井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(lǚyóu)厅供图
第四次(dìsìcì)全国(quánguó)文物普查是摸清家底的基础性工作。去年以来,山东综合运用新技术手段,新发现一批革命(gémìng)遗址,对于进一步摸清齐鲁大地红色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。
在山东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(wénwù)普查过程中,泰安市新泰市(xīntàishì)结合本地资源(zīyuán)特色,组建专项调查队(duì)伍,对磁莱铁路新泰段展开实地调查。文物普查队历时14天,足迹遍布6个镇域,新发现24处日军侵华时期铁路建筑物遗存。
新泰地处(dìchǔ)(chù)鲁中腹地、泰山东麓,其煤炭开采历史可追溯至(zhì)清朝初期,磁莱铁路的修建便与此相关。磁莱铁路全长约119公里,1940年至1943年间,侵华日军为疯狂掠夺新泰丰富的煤炭资源,在这片土地修建徂阳、禹村、宫里、谷里、新汶(xīnwèn)、东都(dōngdōu)6处火车站,开启罪恶的资源掠夺之路。
专项调查(diàochá)(diàochá)启动后,面对磁莱铁路新泰段遗存年代久远、资料缺失等难题,文物普查队联系对接铁路部门,走访铁路部门老职工(zhígōng)、铁路沿线(yánxiàn)乡镇村民,查阅相关(xiāngguān)文献档案。一方面,深入(shēnrù)挖掘磁莱铁路背后的历史故事、发展脉络;另一方面,运用先进的测量、摄影(shèyǐng)设备,对磁莱铁路新泰段沿线各类遗存进行精确的数据采集,确保每一处建筑的尺寸、结构等历史文化信息准确无误,最终获取大量一手资料,为专项调查提供坚实保障。
队员们在(zài)调查过程中发现,建于(jiànyú)1940年的徂阳站是磁莱铁路新泰段的起点。现存9座家属院、1座候车室、1处(chù)煤台和1处六角亭,为砖木结构、双坡红瓦屋面、黄色(huángsè)混合砂浆抹面外墙的日式风格建筑。在南泉公园,队员们经过(jīngguò)走访村民,还发现日军修建的水塔及供水源——黑虎泉。据当地老人介绍,黑虎泉因距车站不远,被侵华日军征用为火车站(huǒchēzhàn)给水所。
“磁莱铁路遗存为研究日军(rìjūn)侵华历史及近代工业建筑提供了珍贵实物(shíwù)例证。例如我们发现有些瓦片上有‘南京联益砖瓦厂’的(de)刻字,揭示了侵华日军在华经济掠夺的网络。”新泰市文物普查队队长刘涛(liútāo)介绍。
依托革命老区开展(kāizhǎn)针对性调查,是山东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抓手(zhuāshǒu)。
滨州市位于渤海(bóhǎi)革命老区,当地普查队伍主动与党史部门(bùmén)对接,查阅资料,收集线索(xiànsuǒ),针对革命旧址开展调查走访。目前已新发现(fāxiàn)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、北海银行渤海印钞厂旧址等革命遗址。同时,当地普查队员(duìyuán)对新中国成立后(hòu)的文化遗产高度重视,主动与教育、工信、住建、交通、水利、农业等部门对接,将具有历史年代(niándài)感(gǎn)和典型代表意义的老房子、老建筑、老厂址等全部列入新发现线索,目前已新发现滨州市第一座黄河大桥、白家桥过水涵道、沾化一中旧址等行业遗产数十处。
在(zài)济宁市兖州(yǎnzhōu)区,当地充分利用全区应急广播系统覆盖广、村村通(cūncūntōng)的优势,定时循环播放文物普查相关政策。新发现的中匈友谊拖拉机站水塔,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,高约20米,主体由(yóu)青砖砌筑,现状保存完好,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(chénglì)初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,也是中国与匈牙利两国友谊的象征。
泰安市宁阳县在实地调查中,每到一个社区(shèqū)、村庄即摆放宣传展板,召集群众宣传文物(wénwù)普查知识,邀请熟悉村史的(de)老人、军烈属开展交流座谈,现场收集记录文物线索。当地新发现(fāxiàn)的红卫渠,建于1966年,由块石垒砌,全长1360米,建有机井、泵房等附属建筑(jiànzhù)20余间,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,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(gémìng)和建设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。
截至2025年(nián)5月底,烟台市莱州市新发现(fāxiàn)文物(wénwù)点逾300处,革命遗址占有相当比例。莱州市原(yuán)为掖县,建于1958年的掖县展览馆是一座独立的一层单体建筑。该馆坐北朝南,红瓦白墙,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,梁架和基础较(jiào)好。其作为主体建筑材料的白色大理石为莱州古城内的牌坊石,建筑结构采用苏联模式(móshì),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。
1984年,当地在掖县展览馆的(de)基础上成立掖县博物馆。博物馆建成以来,承接了多项重要活动,见证了莱州的发展变迁(biànqiān),对研究社会主义建设(jiànshè)时期莱州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莱州市“四普”工作队队长孙衍告诉记者,普查(pǔchá)(pǔchá)工作中发现(fāxiàn)的革命遗址,让普查队员和周边群众对家乡厚重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,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加强烈。
2025年6月30日《中国文化报(bào)》
《山东:新(xīn)一批遗存再证老区红色岁月》



滨州市“四普”工作队新发现(fāxiàn)的一处油田遗址——通五井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(lǚyóu)厅供图
第四次(dìsìcì)全国(quánguó)文物普查是摸清家底的基础性工作。去年以来,山东综合运用新技术手段,新发现一批革命(gémìng)遗址,对于进一步摸清齐鲁大地红色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。
在山东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(wénwù)普查过程中,泰安市新泰市(xīntàishì)结合本地资源(zīyuán)特色,组建专项调查队(duì)伍,对磁莱铁路新泰段展开实地调查。文物普查队历时14天,足迹遍布6个镇域,新发现24处日军侵华时期铁路建筑物遗存。
新泰地处(dìchǔ)(chù)鲁中腹地、泰山东麓,其煤炭开采历史可追溯至(zhì)清朝初期,磁莱铁路的修建便与此相关。磁莱铁路全长约119公里,1940年至1943年间,侵华日军为疯狂掠夺新泰丰富的煤炭资源,在这片土地修建徂阳、禹村、宫里、谷里、新汶(xīnwèn)、东都(dōngdōu)6处火车站,开启罪恶的资源掠夺之路。
专项调查(diàochá)(diàochá)启动后,面对磁莱铁路新泰段遗存年代久远、资料缺失等难题,文物普查队联系对接铁路部门,走访铁路部门老职工(zhígōng)、铁路沿线(yánxiàn)乡镇村民,查阅相关(xiāngguān)文献档案。一方面,深入(shēnrù)挖掘磁莱铁路背后的历史故事、发展脉络;另一方面,运用先进的测量、摄影(shèyǐng)设备,对磁莱铁路新泰段沿线各类遗存进行精确的数据采集,确保每一处建筑的尺寸、结构等历史文化信息准确无误,最终获取大量一手资料,为专项调查提供坚实保障。
队员们在(zài)调查过程中发现,建于(jiànyú)1940年的徂阳站是磁莱铁路新泰段的起点。现存9座家属院、1座候车室、1处(chù)煤台和1处六角亭,为砖木结构、双坡红瓦屋面、黄色(huángsè)混合砂浆抹面外墙的日式风格建筑。在南泉公园,队员们经过(jīngguò)走访村民,还发现日军修建的水塔及供水源——黑虎泉。据当地老人介绍,黑虎泉因距车站不远,被侵华日军征用为火车站(huǒchēzhàn)给水所。
“磁莱铁路遗存为研究日军(rìjūn)侵华历史及近代工业建筑提供了珍贵实物(shíwù)例证。例如我们发现有些瓦片上有‘南京联益砖瓦厂’的(de)刻字,揭示了侵华日军在华经济掠夺的网络。”新泰市文物普查队队长刘涛(liútāo)介绍。
依托革命老区开展(kāizhǎn)针对性调查,是山东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抓手(zhuāshǒu)。
滨州市位于渤海(bóhǎi)革命老区,当地普查队伍主动与党史部门(bùmén)对接,查阅资料,收集线索(xiànsuǒ),针对革命旧址开展调查走访。目前已新发现(fāxiàn)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、北海银行渤海印钞厂旧址等革命遗址。同时,当地普查队员(duìyuán)对新中国成立后(hòu)的文化遗产高度重视,主动与教育、工信、住建、交通、水利、农业等部门对接,将具有历史年代(niándài)感(gǎn)和典型代表意义的老房子、老建筑、老厂址等全部列入新发现线索,目前已新发现滨州市第一座黄河大桥、白家桥过水涵道、沾化一中旧址等行业遗产数十处。
在(zài)济宁市兖州(yǎnzhōu)区,当地充分利用全区应急广播系统覆盖广、村村通(cūncūntōng)的优势,定时循环播放文物普查相关政策。新发现的中匈友谊拖拉机站水塔,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,高约20米,主体由(yóu)青砖砌筑,现状保存完好,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(chénglì)初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,也是中国与匈牙利两国友谊的象征。
泰安市宁阳县在实地调查中,每到一个社区(shèqū)、村庄即摆放宣传展板,召集群众宣传文物(wénwù)普查知识,邀请熟悉村史的(de)老人、军烈属开展交流座谈,现场收集记录文物线索。当地新发现(fāxiàn)的红卫渠,建于1966年,由块石垒砌,全长1360米,建有机井、泵房等附属建筑(jiànzhù)20余间,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,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(gémìng)和建设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。
截至2025年(nián)5月底,烟台市莱州市新发现(fāxiàn)文物(wénwù)点逾300处,革命遗址占有相当比例。莱州市原(yuán)为掖县,建于1958年的掖县展览馆是一座独立的一层单体建筑。该馆坐北朝南,红瓦白墙,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,梁架和基础较(jiào)好。其作为主体建筑材料的白色大理石为莱州古城内的牌坊石,建筑结构采用苏联模式(móshì),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。
1984年,当地在掖县展览馆的(de)基础上成立掖县博物馆。博物馆建成以来,承接了多项重要活动,见证了莱州的发展变迁(biànqiān),对研究社会主义建设(jiànshè)时期莱州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莱州市“四普”工作队队长孙衍告诉记者,普查(pǔchá)(pǔchá)工作中发现(fāxiàn)的革命遗址,让普查队员和周边群众对家乡厚重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,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加强烈。
2025年6月30日《中国文化报(bào)》
《山东:新(xīn)一批遗存再证老区红色岁月》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